原文标题:儒家会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作者:张祥龙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期刊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原文概要:作者分析对比了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对待同性恋态度的差异,并指出:“就本文作者很有限的认识范围所了解的情况是,一些被别人归为儒家、自认是儒家或同情儒家的学者,已经在私下乃至公开场合明确表示,他们同意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但随后作者又基于偏见和误解,强行推导出了儒家反对同性婚姻的结论。
关键词:同性婚姻合法;阴阳造化;中西思想方式的差异
文章评述1
“很对不起,同性恋的朋友们”——假仁假义的代表作
何谓仁?在TBS六十周年的台庆剧《仁》中,医者在火灾中冒着生命危险医治伤者,在牢房被囚犯欺辱却不计前嫌地医治欺辱他的囚犯,在战场上看到士兵互相残杀却一视同仁地医治双方的伤兵……我都看到了医者的“仁”。即便是在这部剧所描绘的三角恋中,其中一人也自动退出,并哭着说:“怎么可以只有我一个人幸福?”
何谓义?在不信儒家的美国社会,曾有一对异性恋明星力挺同性婚姻,并对媒体放言:“我们不会结婚,除非所有人都可以结婚。”[1]
而在《儒家会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一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
毕竟婚姻作为阴阳、天地、乾坤在人间的直接体现,实在是太重要了,既是 “礼之本”,又是“政之本”。所以,很对不起,同性恋的朋友们,我们实在无法允许它在现代礼制或法律的框架中被含糊掉,尽管它在这框架中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了。[2]
既不与同性恋有福同享,把同性恋排挤在“太重要”的婚姻之外;也不与同性恋有难同当,任婚姻“含糊”也好,“衰落”也罢,反正没有你们同性恋的份。这也称得上是同性恋的“朋友”?
难道儒家的“仁”只是说一句“很对不起”,而不是心怀天下,舍己为人,为同性恋的苦难牺牲;“义”只是叫一声“朋友”,而不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同性恋的平权拼命?
这种话我身为一个政治立场上是同性恋的人实在是不好意思亲自说出口,但不说又不行,因为我至今没有看到国内道德类的同性婚姻文献这么说,所以冒犯之处请见谅,而且也请不要误解,我并不是在呼吁假仁假义之人去死,而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什么才是真仁真义,我也并不是在标榜我是真仁真义之人,也不想成为那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
但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假仁假义的代表作,值得传阅,以此为鉴。感谢张祥龙老师研究同性婚姻,期待交流。
撰稿人:孙文麟(平等家庭网负责人)
参考文献:
[1] Steven Petro.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 Are Brad Pitt and Agelina Jolie traitors to the gay community?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arts-and-entertainment/wp/2014/09/04/are-brad-pitt-and-angelina-jolie-traitors-to-the-gay-community/?utm_term=.fa36c4d2243c
[2] 张祥龙. (2016). 儒家会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 62-70.
文章评述2
“同性婚姻会伤害什么人?”
在《儒家会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一文中,张祥龙教授从儒家伦理中找到了反对同性婚姻的论据,认为同性婚姻对中国来说是危险的。在文章的结尾,张祥龙教授颇具风度地表示:“我们期待那些服膺于西方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人们也来参与这个讨论,看看他们如何反驳以上的论证,为的是在争执中破掉偏见或不必要的执著,以求得各种人群、各个民族及人类的福祉。”事实上,不引用任何关于自由和个人主义的内容就可以对张祥龙教授的观点做反驳,笔者将在此简要回应张祥龙教授文章最后部分的“同性婚姻会伤害什么人”。
首先,张祥龙教授认为,这种婚姻及其法制化(可能)会伤害当事人的父母或祖父母。因为,这些人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延续下去,包括自己和先人的血脉(现在叫基因及其表达类型)传递下去,是一种可被广泛观察到的人类事实。但是,异性婚姻也可以没有后代,照这个观点,没有生育能力的异性婚姻可以和同性婚姻造成一样的伤害。而如果这是一种伤害,一种过错,那一个人没有生育能力,无论这个人和同性还是异性结婚,所犯的过错都一样,这显然是荒唐的。更何况,同性伴侣繁衍后代并非是不可能的,所以,同性恋的父母不一定会因无法繁衍血脉而受到伤害。相反,同性恋者的父母受到的伤害更多来自社会对同性恋的污名化,只要一个社会是恐同的,这种伤害几乎是必然的。如果要降低同性恋者的父母的伤害,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停止对同性恋者的污名化。
其次,张祥龙教授认为,同性婚姻法制化会伤害到被其收养的孩子们。孩子在同性伴侣组成的家庭中生活,会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未来的性取向和其他一些性格特征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影响可能不利于他们融入主流社会。这点在张看来是情理之中的大事实。但是一些调查表明(Allen.etc,1996; Green,1978;Tombolato,2015),“同性恋结合体”所收养孩子的性向与异性恋家庭没有明显不同。张并没有否认这些调查的真实性,只是强调这种社会调查的准确性有时是有局限的,比如限于调查的时间、文化和范围,乃至调查者本人的思想倾向和解读能力,导致它的有效性在另外的环境中会大打折扣。故而,张又称这些为小事实,不足以抹杀情理中的大事实。
张祥龙教授区分了“大事实”和“小事实”的概念,他认为,有局限的、不可靠的事实是小事实,那由此可知大事实就是是绝对可靠的,不受到环境和时间局限的真理。休谟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与观念之间关系的命题”,即分析的命题,一类是“关于事实的命题”,即综合的命题。分析的命题,谓语的意义包含在主语之中,它不用经验检验,用逻辑就可以判断出命题的正误,而且是绝对可靠的,但是不增加我们的知识,比如“单身汉都没有结婚”,“没有结婚”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单身汉”这个概念之中了,不用一一去调查全世界单身汉的婚姻情况,只要清楚“单身汉”这个词的含义,就能明确判断出这个命题是不是正确。综合的命题,谓语的意义不包含在主语中,必须用经验去验证,这类命题增加知识但是不可靠,比如说,“同性恋家庭中生长的孩子和异性恋家庭生长的孩子在性向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要弄清楚这个命题,就非得去做大量调查不可,而且永远不可能把这个命题完全证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事实更接近综合命题,大事实更接近分析命题。
张祥龙教授把“同性恋家庭会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当做了大事实,虽然我们已经明显看出这是一个综合判断,这不禁让人困惑,一个必须要用实验调查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到底为什么会变得不言自明?张可能会反驳,大事实之所以可靠是因为它符合情理,虽然他并没有说明什么“情理”。但是,既然“情理”是不受时空局限的,那他不可能由经验得来,所以不是综合的命题,同时,“情理”不从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中得来,所以它又不是分析的命题。那么,我们只能得出结论,“情理”不是知识,也许“情理”是神秘的真理实体,也许是某一群体的主观偏好,也许是学者在书斋的空想,无论如何,都不是我们所关心的了。
张祥龙教授补充,相比较我国传统的族群聚居的大家庭,当代家庭规模缩小了并且关系不稳定,已经不是健全的家庭形态了,所以他认为,只拿同性恋者抚养孩子的数据与这些“不健全”家庭抚养的孩子的数据比较,即使他们没有差异,也不能说明同性恋家庭的孩子是正常的。这一点似乎是符合常识的,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残障者(“不健全者”)”和“健全者”有什么不同,并不会把这个“残障者”和另一个“残障者”放在一起比较。但问题是,一个视障者不管在明朝还是在今天都是“残障”,家庭模式却是根据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传统家庭在某些时代是健全的,在今天就是不合时宜的,要比较不同家庭模式间的优劣,必须在同一时代维度内比较。
综上,笔者认为张祥龙教授在对于“同性婚姻会伤害同性恋者父母及子女”这个问题上的论证是失败的。
撰稿人:蘑菇(平等家庭网调研组)
审稿人:孙文麟(平等家庭网调研组)
参考文献:
[1] Tombolato, M. A. (2015). Unveiling the homoparental family: a study about the reports of homosexual couples with children.
[2] Green, R. (1978). Sexual identity of 37 children raised by homosexual or transsexual parents. Am J Psychiatry, 135(6), 692-697.
[3] Allen, M., & Burrell, N. (1996). Comparing the impact of homosexual and heterosexual parents on children: meta-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32(2), 19.
[4] 张祥龙. (2016). 儒家会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 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