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LOVES|爱的珠宝logo 购物车(0
您当前的位置: IDLOVES > 资讯中心 > 同性之光 > 同志名人 > 你一定认识这些同性恋
你一定认识这些同性恋
发布时间:2016-07-15 浏览:4745 分享:
你一定认识这些同性恋 标签:

你一定认识这些同性恋

古代·哲学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3492478.htm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所以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阿加德米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等几乎所有的现代学科,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艺术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佳代言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作为画家,达·芬奇一生画作不多,但幅幅都是传世之作。达·芬奇终生未娶,也没有子嗣。唯一能推测他性取向的史料是一份1476年指控他鸡奸的诉状。当时有人向法庭匿名告发一位年轻的金匠,说他委身于四位“向他索取邪恶享乐”的达官贵人,其中就有达·芬奇。虽然这桩诉讼后来因为程序问题而撤销,但从此达·芬奇就一直处于弗洛伦萨值夜官的监视之下。十多年后,达·芬奇收留年仅10岁的沙莱作为仆人兼学徒,但两人关系并不好,达·芬奇曾公开指责沙莱是“好吃懒做的小偷和骗子”,甚至偷走他的画作去换取金钱。然而30年过去了,陪伴达·芬奇左右的仍然是沙莱,这让人们不禁猜测这位文化巨匠与自己仆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达·芬奇诸多画作如《施洗者圣约翰》中,可以一窥达·芬奇对这位有着红色细卷发的少年充满情欲的细腻描绘。 
   
  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1475-1564)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相当火爆,不仅跟三杰的其余两位——达·芬奇和拉斐尔交恶,还常常对资助人出言不逊——这或许是男性完美主义者的通病吧。作为影响了此后长达三个世纪雕塑绘画风格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造型独特,洋溢着阳刚之美,其作品中的男性往往赤身裸体,生殖器暴露在外(一度因此被诬蔑为“污秽创造者”),甚至其作品中的女性也往往显得强壮健硕。而在米开朗基罗暴躁的性格之下,还隐藏着柔情蜜意的一面:他把自己最长的一首诗献给小他34岁的美男子托马索,诗中毫不掩饰对这位俊美男性的仰慕渴望之情。而后来成为他情人的托马索也以火辣辣的诗句回应米开朗基罗,并从此一直忠心耿耿地陪伴在米开朗基罗身边。两人的同性爱恋也成了米开朗基罗诸多画作和诗歌的灵感来源。 
   
  本韦努托·切利尼(1500-1571)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的金匠和雕塑家,“手法主义”或者“矫饰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涌现了一大批艺术、文学巨匠,然而切利尼是唯一一个留下了自传的人。歌德在《切利尼自传》德文版出版之际曾说:我从这个人的忧虑之中看到的整个世纪,比最清晰的历史记载还要真实。切利尼一生风流,男女通吃,由于“龙阳之癖”,他被官方至少起诉过三次,罚款无数。甚至在他旅居巴黎期间,还被他的女模特和情人起诉,因为他只以“意大利人的方式”(肛交)和她们做爱,这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切利尼对同性之爱的偏好。 
   
  近代·哲学 
  弗朗西斯·培根(1651-1626)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自从他喊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后,直到今天仍在全世界范围内激荡回响,成为现代人常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著名的格雷栈法学院不仅把培根培养得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其男男相恋的风气也熏陶出了培根对同性的嗜好。毕业后,培根的仕途并不坦荡。直到詹姆斯一世继位,他才得以重回官场。原因之一就是詹姆士一世与培根均为同性恋。培根从不掩饰对其威尔士男仆的偏好,他的床伴多为年轻俊美的男仆。他甚至在遗嘱中,都对男仆做了衣食无忧的关照。在著名的《散文集》中对男性之间的情谊赞赏有加,如“虽说婚姻之爱延续了人类的香火,可同性之爱却能使人完满”。 
   
  近代·文学 
  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创作的《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惠特曼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十一岁辍学,过起神秘漂泊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他经常和码头工人、车夫等下层人生活在一起,对他们产生了深挚的感情。这些人又都是男性,这或许是惠特曼同性恋的一个原因。1848年,惠特曼29岁,在新奥尔良法语区做当地报纸编辑时,曾与一位贵妇人相恋,但是很快他就突然离开,从此他再没有和异性有过恋情。1855年他要出版《草叶集》,因为诗集直言不讳的赞美同性恋使得没有一位出版商敢于接手,他就自己筹资出版。1860年,他不顾出版商和朋友们的竭力反对,再版了《草叶集》,收入了更加大胆地歌颂同性恋的《芦笛集》。在美国内战后,惠特曼同19岁的马车夫彼得·道耶尔相爱并共建家庭,并一直一起生活到他逝世。 
   
  阿尔图尔·兰波(1854-1891)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他用谜一般的诗篇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同时期的诗人魏尔伦发现了兰波的诗歌天赋,并不顾舆论和刚刚怀孕的妻子,疯狂地爱上这个当时年仅16岁的少年。他们在伦敦和布鲁塞尔过了两年的同居生活,1873年7月,两人在布鲁塞尔火车站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随后魏尔伦用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腕,魏尔伦被逮捕。被捕期间,魏尔伦被迫接受了一系列具有侮辱性的心理治疗,原因是魏尔伦的妻子指控她的丈夫和兰波之间不正常的“友情”。开庭审理时,尽管兰波一再宣称自己撤回对魏尔伦的控诉,法官还是判魏尔伦入狱两年。魏尔伦入狱后,兰波只身一人回到故乡夏尔维勒,在极度伤心中完成了一生最杰出的诗作《地狱一季》。在诗中,兰波追忆他和魏尔伦共同生活的“地狱情侣”的岁月。他甚至以“悲伤的兄弟”、“疯癫的童贞女”来称呼魏尔伦,而自己则是他的“下地狱的丈夫”。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 
  英国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他深受唯美主义的影响,成为美学运动的领导人物。在衣着上,他极度夸张地注重打扮;在文学上,他运用华丽的修辞,富于音乐性的辞句,绝妙的想像来点缀作品。然而,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上流社会新旧风尚的冲突十分激烈,王尔德的放荡不羁和同性恋使他很成为了这场冲突的牺牲品。1895年,昆斯贝理侯爵因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别名“波西Bosie”)与王尔德交往而导致父子不和,并公然斥责王尔德是一个同性恋者。对此,愤怒的阿尔弗莱德让王尔德立刻上诉,告侯爵败坏他的名誉。结果王尔德上诉失败,更被反告曾“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根据当时英国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王尔德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顿维尔监狱服了2年苦役。王尔德的审判是英国司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也是同性恋平权运动史上被引用最多的案件之一。在同性恋不再被视为异端、被普遍接受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他成了同性恋社群的一个文化偶像。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追忆似水年华》是20世纪西方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对20世纪中后期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坊间一直流传普鲁斯特是一位同性恋者,而他的绯闻对象是作曲家和钢琴家雷纳尔多·阿恩,据说普鲁斯特和雷纳尔多·阿恩曾经相伴同游布列塔尼,并且相聚甚欢,之后普鲁斯特又和自己的司机和秘书分别传出绯闻。并且普鲁斯特也许是极少数在当时就真正理解王尔德的人,他对那位骨灰级同性恋者王尔德的遭遇感同身受。在《谎言的衰落》中,王尔德发出了这样的悲叹:“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悲剧就是吕西安(注:巴尔扎克笔下的同性恋人物)的去世。”而普鲁斯特又对这位性取向上的同行满怀理解:“除了一些戏剧性的特殊日子之外,奥斯卡·王尔德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都被吕西安所吸引和感动着……我们禁不住会去想,几年之后,他是怎么把自己也变成吕西安的呢?”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出生于律师家庭,曾在伦敦情报部门工作,战后周游世界各地。他一生共创作了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50多篇、剧本30多部。不过毛姆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很谦虚:“我只不过是二流作家中排在最前面的一个。”作为奥斯卡·王尔德风化案之后的一代英国作家,毛姆在自己的作品中小心避免了与同性恋有关的各种题材,尽管他本人也曾拥有一段长达三十年的同性恋情。毛姆的私生活变化多端,老年后曾自我解释年轻时的性倾向:“我是1/4正常,3/4同性恋。不过我尽力想说服自己是3/4正常,1/4同性恋,这是我最大的错误。”这样的错误造成他与一名性格倔强的女子结婚,两人常因金钱费用与女儿的教育问题争吵,不久便不得不离婚。毛姆之后三十年的真正伴侣是一个英俊放荡的美国男子哈克斯登,此人酗酒,撒谎,赌博,勾引同性恋者,拉皮条,堪称无恶不作,但对毛姆却特别有吸引力。毛姆在这位同志伴侣的陪同下,游览了中国、印度、拉美等地,在这些旅途中,哈克斯登好比毛姆的眼睛与耳朵,在与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往中,为毛姆搜罗了大量"奇闻逸事",而这些故事则成为毛姆日后小说创作的源泉。 
   
  近代·文学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 
  英国小说家、散文家。曾荣获英国最古老的文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经典作品《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仍有实际的借鉴意义。福斯特很小时已肯定自己是同性恋者,但由于英国当时对同性恋的迫害,他的性倾向直到他死后因小说《莫瑞斯》的出版才为人所知。1930年51岁的福斯特结识了28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两人的情谊维持了40年之久。罗伯特结婚后,他的妻子逐渐接纳了福斯特为家庭的一员。罗伯特的子女后来也把福斯特当爷爷看待。罗伯特的儿子和孙子都取名为摩根,他的家也成为福斯特朋友们聚会的场所。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罗伯特的家中去世。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鲁姆斯伯里派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灯塔行》、《雅各的房间》。家庭背景复杂,由于伍尔芙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性侵害,在她心中留下阴影,她厌恶性行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对于同性的依恋甚至一度成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她不可救药地依恋着姐姐瓦奈萨,她们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除了她们的艺术才华,还有她们的生活隐私。 
   
  当代·文学 
  W.H.奥登,(1907-1973) 
  英国出生的美国诗人,是继T.S.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亦庄亦谐,是20世纪风格最多姿的大诗人之一。1938年,为了帮助作家托马斯·曼(也是同性恋)之女艾莉卡·曼逃出纳粹德国,奥登与她结婚,使她拿到了去英国的签证,随后二人离婚。同年,奥登与伦敦预科学校时代的好友、小说家克里斯多夫·依舍伍德(也是他的同性恋情人)一同前往中国,依舍伍德完成了一部诙谐的旅行日记,而奥登则写了一组严肃、睿智且雄心勃勃的战争诗。1939年1月,由于对一度拥护的左翼政治感到幻灭,奥登与依舍伍德一起移民美国。奥登在纽约定居下来,并很快与早熟的18岁布鲁克林区少年切斯特·卡尔曼相恋,两人同居,并把这段同性之恋维持终身。 
   
  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 
  美国剧作家,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田纳西·威廉斯于1948年和1955年分别以《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赢得普利策戏剧奖。田纳西·威廉斯童年生活的不幸在带给他创伤的同时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他的童年是在沉默与压抑中度过的,在那个时候,年少的田纳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同性恋的倾向,这导致他后来在一段时期内曾为自己的这种倾向感到自责。而无论是《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还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在田纳西的作品中充满了欲望和压抑这两种元素,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同性恋者的影子:《欲望号街车》中白兰奇的丈夫,《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两兄弟,而1951的《玫瑰纹身》“献给弗兰克,以感谢他带给我的西西里阳光”更是直接地写给了自己的意大利情人——比他小11岁的弗兰克·梅罗。1983年,田纳西因吞食药片导致窒息死亡,最终,这位美国戏剧的标志性人物、这位备受争议的天才以极其戏剧化的方式走完了一生,留下了身后的一片唏嘘叹息。 
   
  罗兰·巴特(1915-1980) 
  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他在小说《偶遇琐事》中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据传罗兰·巴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跟福柯保持恋人关系,直到福柯另结新欢。 
   
  三岛由纪夫(1925-1970) 
  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电影演员与右翼思想家。他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其作品在西方世界有崇高的评价, 有人誉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本最多的当代作家。三岛性好热闹,三教九流之辈无不结交,好美酒,嗜佳肴,高朋满座,列位无虚席,十足是一位花花公子。三岛在一封写给精神病医生的书信中,坦承他描写同性恋主角自醒过程的《假面的告白》一书,其内容其实源于自己的体验。 三岛坦承《假面的告白》一书的内容,除了人物范本略为修正之外,“全都是我亲身体验的忠实详述”,他对于自己的性倾向无法“朝一般常态的方向走感到苦恼”。但是在此之前,他对外一直强调自己小说中的同性恋情节描写都是虚构的。 
   
  艾伦·金斯堡(1926–1997) 
  美国诗人,他在《嚎叫及其它诗》中的标题诗确立了其在避世运动(一个强调远离主流文化的文学流派)中的领袖诗人地位,《嚎叫》被认为是可以同艾略特的《荒原》相提并论的作品,它成为金斯堡和他的同时代人的里程碑。金斯堡也因此被奉为“垮掉的一代”之父,他集诗人、文学运动领袖、同性恋、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旅行家、预言家和宗教徒的身份于一身。金斯堡还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同性恋运动家,他写诗讴歌同性之间的性爱。石墙起义的第二天,他公开露面表示:“同性恋是好事情!”1972年7月,他与第一批出席民主党全国大会的公开的同性恋代表一起,出现在美国电视观众面前。金斯堡晚年居住在纽约,1997年去世。他与作家彼得·奥尔洛夫斯基有过长达18年的同性爱情。 
   
  当代·哲学 
  路德维斯·维特根斯坦(1889-1951) 
  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认为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哲学的本质是语言。这消解了哲学传统的形而上学基础,为哲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由此奠定了现代英美哲学的基调。维特根斯坦性格坚毅、热情、纯粹、深邃,被罗素誉为“天才人物的完美典范”。可是这位天才人物在把世界按照严密的逻辑分析解构后,却忘了给情感留下空白,因此常常陷入悲观忧郁。在罗素的引见下,维特根斯坦结识了数学系的大学生大卫·平森特,他是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的后代。平森特在音乐和数学方面与维特根斯坦趣味相投,他也很快成为维特根斯坦的初恋情人。两人常结伴出游,费用均由维特根斯坦负担。平森特也常在日记中表达对维特根斯坦的迷恋与崇拜。虽然这段恋情只维持了两年,但维特根斯坦晚年回想起来,认为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米歇尔·福柯(1926-1984) 
  天资卓绝的法国哲学家。中学毕业后就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这是当时法国学术研究的最高殿堂。他深受尼采影响,研究重点始终集中在权力与知识的关系上。对福柯来说,权力是贯穿于社会的一股流变不居的“能量流”,而真理不过是运用权力的结果,人只是使用权力的工具。他建立起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对整个法国,乃至全世界的哲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福柯从不避讳自己的同性倾向,但他认为承认“我是同性恋”就是在“肯定一种樊笼、一种陷阱。终有一天,‘你是同性恋吗?’这个问题将像‘你单身吗?’一样自然。”而社会容不下同性恋,是因为夫妻成了唯一合法的性关系,友谊被排除在外,于是问题产生了:男人在一起会搞些什么?福柯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出发,对同性恋作了一系列哲学思考,纠正了当时大众针对同性恋的许多误解和偏见,从观念上推动了同性恋运动的发展。 
   
  当代·科学 
  阿兰·麦瑟森·图灵(1912-1954) 
  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提出了“图灵测试”以检验计算机是否具备人类一样的智能。凭借在计算机逻辑、生物数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具科学思想的人物之一”。他曾在剑桥与维特根斯坦就数学的本质激辩,但谁也没说服谁。图灵后来因同性恋受到迫害,当时政府给他两个选择:要么蹲监狱,要么接受激素注射,即化学阉割。图灵无奈选择了后者。在激素作用下,他出现乳房长大,全身疼痛的症状,给他的身心均带来巨大摧残。1954年图灵被人发现死于自己床上,手上拿着咬了一口的苹果。后来有人问乔布斯,苹果商标是不是为了向图灵致敬,乔布斯说:“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我多么希望是这样啊!” 
   
  当代·艺术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 
  二战后欧洲最具个性和影响力的英国画家。他的画作以男性裸体为主题,且常常呈现出扭曲变形的姿态,但只要看过这些画,无人不对他的表达方式感到发自内心的钦佩和赞赏。那是因为培根不仅拥有绝佳的技巧,更因为他对油画有透彻的了解。作为同性恋者,他是首批公开描绘同性恋主题的艺术家之一。画作中大多呈现他与男伴们施虐与受虐的关系,被公认为是西方男性心灵煎熬、苦痛寂寞的极致表达,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室内的三个人像》是培根为自杀的恋人佐治·戴亚所作。据说培根与戴亚的恋情始于1964年,当时培根住在伦敦东区的公寓里,有一天他抓住了入室偷窃的戴亚,意外发现他竟是位美男子,于是培根要他留下来陪自己过夜,作为不举报其偷窃行为的代价。戴亚无奈只好留下,此后两人展开了10年的恋情,直到戴亚吸毒过量死亡。培根因此悲痛欲绝,死亡的阴影和对同性恋人的愧疚一直笼罩在他此后的画作当中。 
   
  安迪·沃霍尔(1928-1987) 
  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安迪·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然而这位成功的艺术家在1980年的一次访谈节目中坦言:“我还是处男”。当然,这只说明沃霍尔从未跟女人有过性行为。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同性恋色情摄影作品,画作主题也常常是男性裸体,多部著名电影关注的都是男同性恋的生存状态。不仅如此,沃霍尔身边还有一大群他亲自挑选的男性摄影师,个个年轻貌美,沃霍尔常与他们互传裸照,并据传与其中许多人有过恋人关系。 
   
  当代·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22-1975) 
  意大利导演。在文坛上以诗人成名。后写了描写罗马贫民生活的小说,属于当时的新进作家。他的小说重视视觉描述,受到电影人的赏识,创作多部优秀剧本。1961年开始执导筒。1964年的《马太福音》将圣经故事以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搬上银幕,遭到当时所有左翼人士的强烈抗议。他改编拍摄了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构筑他独特的史诗宗教的认识体系。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改编自中世纪题材的文学名著,是一种精神的欣悦和狂欢。《索多玛120天》则将他的性虐待幻想推到极致。1975年11月2日被同性恋少年杀害,被人称为“死亡模仿艺术”。这位著名的异端人物一生桀傲不驯,以残酷、暴烈、惊怖的作品,以及传奇般的生活故事,来颠覆社会主流思想。其思想和意识充满了矛盾和极端性,浑身散发着挥之不去的自我憎恨,堪称西方文艺界的“怪胎”,是国际电影界最具争议的人物。 
   
  当代·导演 
  德里克·加曼(1942-1994) 
  德里克·贾曼是英国电影的天才,他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诗人、画家、植物学家和同性恋权利活动家。他不仅敢于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同时为同性恋者寻求正义和公理,成为先锋艺术家们和年轻同性恋者们的偶像。英国人和同性恋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事实,也是始终纠缠他的艺术中的两个主题。加曼的一生都在为同性恋者的权利而奔走,他也是少有的赢得世界性尊敬的电影导演。当他得知自己患了艾滋病,生命不多时,他在海边建了一个小屋,在屋边修建了一个花园。同时他抓紧时间出版了大量书籍,回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性如海一般宽广,异性恋并不是“正常”,而只是“普通”罢了。他在自己的自传的结尾写道:“今晚,我累极了,我的目光无法集中,我的身体逐渐消沉。同性恋朋友们,在我离你们而去的时候,我会唱着歌离开。作为见证人,我必须写下这个时代的悲伤,但并不是要拂去你的笑容,请读一读我在字里行间所写的对这个世界的关爱,然后,把书合上,去爱吧!希望你们有更好的未来,无忧无虑地去爱。记住我们也曾爱过。夜幕逐渐掩下,星光便会露出。” 
   
  宁那·华纳·法斯宾德(1945-1982) 
  德国新电影大师法斯宾德高中便辍学四处打工,直到进入慕尼黑的Fridl-Leohard Studio就读戏剧。1967年毕业后他加入“行动剧场”(Action Theater),并在1968年以22岁之龄发表了第一出舞台剧《Katzelmacher》,隔年就拍了第一部剧情长片《爱比死更冷》,一鸣惊人地获邀参加柏林影展,展现他天才型的艺术天份。同年他就推出和处女剧作同名的第二部电影《外国佬》,该片只花九天拍成,却赢得了德国电影奖最佳艺术成就等五项大奖,从此成为当时德国最受瞩目的新导演之一。他最受欢迎的电影包括《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维洛妮卡·佛斯的欲望》、改编自名著的电视电影《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和《艾菲·布里斯特》,以及他的遗作同志电影《水手奎莱尔》。全才型的法斯宾德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剧场经理、编曲、设计、剪接和摄影等多职,他14年的拍片生涯总共执导过41部电影,死时才37岁,死于用药过量。他轰轰烈烈的情史也和他的电影年表一样洋洋洒洒,他曾和女演员英格丽卡文(Ingrid Caven)结过婚,但他从年轻时就是个公开的同性恋者,常常他的爱人就是他片中的男演员;他的电影里也经常出现同性恋、变性人的议题。但他的作品受人推崇的地方,在于他持续不懈地勇敢批判社会对弱势族群(包括同志族群)的压迫和不公平对待,加上他对电影艺术的精彩掌握,让他在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佩德罗·阿莫多瓦(1951-) 
  电影导演、编剧和制作人,是公认的西班牙电影大师。佩德罗·阿莫多瓦是西班牙“电影国宝”,他以自己独有的电影风格和电影美学成为好莱坞以外最具国际号召力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色彩艳俗绚烂,情节离奇热闹。电影海报更是浓烈瑰丽,洋溢着特有的西班牙风情。在电影方面,阿莫多瓦称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和路易斯·布努艾尔为自己“三位一体的艺术象征”。1951年出生的阿莫多瓦站在一个同性恋的角度,以他狂诞的黑色幽默和具颠覆性的性爱道德观,毫无愧色地接下其前辈布纽尔、帕索里尼的传承,又以其作品的通俗性,更扩大这类电影的影响力。 
   
  格斯·范·桑特(1952-) 
  生于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曾就读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安迪·沃霍尔等一批美国实验电影人的作品,最终放弃了绘画的志愿,投身电影业。毕业后曾到纽约拍过广告片,接着拍摄电影短片,并当过导演罗杰考曼的助手。1985年,范·桑特终于拍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品《邪恶的夜晚》,虽然改编自小说,却融入了他多年来切身的所见所闻,他的风格也初见雏形。《Mala Noche》被《洛杉矶时报》誉为当年最佳独立电影。他导演的短片《自杀的五种方式》及《我的新朋友》在1987年获柏林影展最佳短片泰熊奖,开始引起关注。1989年编导的《迷幻牛郎》及1991年编导的《不羁的天空》,双获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剧本奖。《迷幻牛郎》赢得一致好评,确立了他本人青年导演近卫军的地位。直到1995年,黑色喜剧《不惜一切》令桑特第一次取得了主流电影的成功。1997年《心灵捕手》更把范·桑特推向了一个事业的高峰,而此片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范·桑特保持稳定的产量,同时也有稳定的水准,这使得他在国际影展上拿奖不断的同时,为更多影迷所接受和喜爱。范·桑特很早就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但他却不喜欢在作品中通过同性恋来表达自己的性别政治观点。 
   
  当代·古典音乐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 
  柴可夫斯基的死一直是一个迷,他是死于霍乱还是服砒霜自杀至今仍无定论。柴可夫斯基虽然长相俊美,富有男子汉气概,但实际上是一个内心非常柔弱的人。他的婚姻短暂而失败,与资助人梅克夫人的关系也只停留在“恋母”的层面,柴可夫斯基真正的爱人应该是他的外甥,弗拉基米尔·大卫多夫。在19世纪的俄罗斯,同性恋是绝对禁忌,它的败露意味着身败名裂和被流放至西伯利亚。柴可夫斯基研究者普遍认为对于自己同性恋身份的长期压抑加之事业的不如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他生前屡屡遭遇评论家的恶评,甚至有钢琴家拒绝弹奏)使得柴可夫斯基长期生活在无法排解的痛苦之中,而《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的首演失败(演出结束后只有零星的掌声)成为了压垮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娜迪亚·布朗热(1887-1979) 
  法国女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布朗热曾从事过作曲和指挥工作,是第一位指挥过波士顿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女性指挥家,她还指挥过科普兰和斯塔拉文斯基作品的世界首演。但杰出的音乐教学工作是她最主要的贡献,许多20世纪著名的音乐家都出自她的门下,其中包括了从辟斯顿到菲利普·格拉斯的几代美国作曲家。布朗热从1907年开始教授音乐,1921年夏天,她在法国枫丹白露宫开办了法国音乐学校,科普兰就在慕名而来的第一批学生中。布朗热终生未嫁,并且经常出入于倾向女同性恋关系的波利尼亚克公主的沙龙,因此许多布朗热的研究者相信她是一个女性同性恋者。有趣的是,布朗热的美国学生中除了科普兰,还有伯恩斯坦、维吉尔·汤姆森、马克·布里斯坦和内德·罗雷姆,他们最后都承认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当代·古典音乐 
  阿隆·科普兰(1900-1990) 
  科普兰因将美国民族风格带入古典音乐的世界而在美国获得了极高的声望,他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科普兰的不少作品都已位列美国音乐最著名的篇章,包括《平凡人的号角》以及三部芭蕾曲《牧区竞技》、《小伙子比利》和《阿帕拉契之春》。20世纪50年代,这位风流不羁的犹太籍音乐家因为中立的政治立场而被怀疑同情共产主义,上了FBI和麦卡锡的黑名单。科普兰还是一位著名的同性恋作曲家,霍华德·波拉克为科普兰写的传记里讲述他和许多年轻且有才华的同性伴侣一道旅行的故事,因此科普兰同性恋的身份在美国文艺圈内可谓尽人皆知。此外,据说他还和自己的学生伯恩斯坦同居过一段不短的时间。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1903-1989) 
  霍洛维茨的音乐演奏极其富有个人魅力,这位“古典浪漫派钢琴的最后一个巨人”,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演奏技巧和内心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向世人诠释了浪漫的本质:“激情”。霍洛维茨的经历十分传奇,他生于基辅,成名于德国,后离开苏联定居美国,一生获得了24个格莱美古典音乐奖项。霍洛维茨是一个生性害羞,害怕压力,脾气怪异的人。对于人们对他的性倾向的猜疑,他曾开玩笑说:“钢琴家只有三类,一类是犹太人钢琴家,一类是同性恋钢琴家,其他的都是蹩脚钢琴家。”但后来他竟然真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这句话。霍洛维茨虽然在1933年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旺达结婚,但到40年代时,他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到60年代时,他已经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同性恋倾向,到了晚年,他更是公开与男友出入同性酒吧。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1915-1997) 
  在BBC古典音乐杂志评选出的20世纪最伟大的百名演奏家中,里赫特名列榜首。从巴赫至巴托克,从亨德尔至辛德米特,里赫特可谓无坚不摧,霍洛维茨甚至说,在众多同行中,只有里赫特令他怀有无限的敬意和仰慕。不同于一般的钢琴家,里赫特基本是自学成才。后来莫斯科音乐学院让他破格免试入学。在音乐学院时期他从不上政治必修课,结果在一学期里被开除了两次。1945年,里赫特遇到了女高音尼娜·多莲卡,两人随后结为终身伴侣,但并未正式结婚。在里赫特终老一生的前苏联时代,同性恋属于违法行为,而里赫特的所有访谈又从不涉及他的私生活,因此里赫特的性倾向一直是一个谜。大量信息表明尼娜帮助里赫特在公众视线里掩盖他的性倾向。在著名的纪录片《里赫特——谜》中也用大量暗示作证了这一猜测。 
   
  雷纳德·伯恩斯坦(1918-1990) 
  伯恩斯坦曾就职于波士顿交响乐团,后来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他在纽爱确立了自己世界一流指挥家的地位。评论界普遍认为伯恩斯坦是为美国古典音乐正名的伟大指挥,他让欧洲人不得不正视美国人在古典音乐上的造诣。当然伯恩斯坦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外表阳刚俊美的他虽然在年轻时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同性取向,但为了事业他矢口否认自己的同性倾向,甚至还娶了美丽的女演员费丽西亚·蒙提莱格勒并生养了满堂儿孙。在费丽西亚亡故后,伯恩斯坦录制了也许是迄今为止最能让人潸然泪下的《安魂曲》版本。伯恩斯坦与众多潇洒男士有过风流韵事,科普兰有一次戏问道:“那一百个乐手都知道你是个同性恋,我真想弄明白你怎么能坦然地走上指挥台的?” 
   
  当代·流行音乐 
  弗雷迪·默丘里(1946-1991) 
  英国的音乐家,皇后乐队的主唱。身为歌手,默丘里以高亢璀璨的音色与戏剧化的表演方式而闻名。身为作曲家,他创作了许多皇后乐队的传世作品,例如《波希米亚狂想曲》、《我们是冠军》和《找个人来爱》。1970年,默丘里与女性玛丽·奥斯汀开始了长期的恋爱关系。虽然后来默丘里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导致两人分手,但他始终将她视为一生中唯一的真正朋友。默丘里在死前将大部分财产与不动产留给了奥斯汀。到1980年时,默丘里开始出入同性恋浴场,1985年,他与一名男性发型设计师吉姆·赫顿开始一段长期的同性恋爱关系。默丘里在1987年被检测出艾滋病。赫顿在弗雷迪·默丘里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一直在陪伴并照顾他,弗雷迪·默丘里死前手上还戴着赫顿给他的婚戒。 
   
  大卫·鲍伊(1947-) 
  素有“摇滚变色龙”之称的大卫·鲍伊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与披头士、皇后乐队并列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摇滚明星。他独特的嗓音和驾驭电音的高超技巧为英国乐坛写下了最华美的乐章——华丽摇滚正起源于1972年他Ziggy Stardust的中性扮相。就在Ziggy横空出世前几个月,大卫在《花花公子》的访谈中坦言:“没错,我爱女人,也爱男人。我实在没法否认这感觉还挺好的。这是发生在我身上最好的事情。”更劲爆的是后来他的妻子安吉拉向外披露丈夫和滚石乐队主唱被“捉奸在床”。无怪乎若干年后,重新结婚并育有一女的大卫苦笑着对媒体说:“70年代早期的演艺生涯中,人们更关心我的那根东西是怎么用的。” 
   
  艾尔顿·约翰(1947-) 
  驰骋世界乐坛40多年的常青树艾尔顿是与迈克尔·杰克逊、披头士、麦当娜和猫王比肩的伟大歌手。约翰·列侬听过他的单曲《你的歌》之后,认定他一定会名留青史,艾尔顿确实成为了史上最成功的流行艺人之一。在他的演艺生涯中卖出了超过2.5亿张唱片,获得包括格莱美奖和奥斯卡奖在内的无数奖项,在《滚石》“史上最伟大的100名艺术家”排名里他名列第49位。1976年艾尔顿接受《滚石》采访时承认自己是一名双性恋,1988年他再次确定了自己单纯男同性恋的性取向并与妻子雷娜特离婚。此后艾尔顿与同性爱人大卫·费尼许两厢厮守,2005年他们结成了伴侣,2010年,他们还通过体外代孕收获了一个儿子,从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同性恋家庭。艾尔顿坦言“出柜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一件事,我应该自由而诚实地面对自己”。 
  瑞奇·马丁(1971-) 
  98年的法国世界杯让瑞奇·马丁着实地火了一把,《生命之杯》伴随着中国人对足球的热情红遍了大街小巷。瑞奇·马丁聪明、英俊,有着一双忧郁、有神而又充满灵气的眼睛,他以独有的拉丁式舞蹈和音乐风格征服了世界,全球专辑销量超过六千万张。与此同时,这位波多黎各籍拉丁天王的性取向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年近不惑的他依然孑孓一人。2008年,他与一位女性通过体外代孕获得了一对双胞胎儿子。2010年,这位长相阳刚英俊的拉丁歌手在终于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不久后媒体曝光了他与一个性感男士在海边嬉戏的照片,不禁让人感叹为什么漂亮的男人大多是同性恋。 
   
  当代·时尚 
  克里斯汀·迪奥(1905-1957) 
  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Christian Dior品牌的创始人。1905年克里斯汀·迪奥出生在法国格兰维尔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后随家人迁往巴黎,巴黎浓厚的艺术氛围,卢浮宫精美的艺术真品对迪奥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使迪奥对美学有了极高的兴趣。迪奥经历过一段非常黑暗的时光,每天从报纸上的小广告中搜索工作机会,没有固定的住所,时而露宿街头,饥一餐,饱一餐,甚至得了肺结核。后来,一位时装界的朋友建议他画一些时装设计图,哪知却大受欢迎。他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师,从没学过裁剪、缝纫的技艺,但对裁剪的概念了然在胸,对比例的感觉极为敏锐。伊夫·圣·洛朗后来加入Christian Dior公司,成为迪奥的助手。1957年,迪奥不幸卒死于心脏病,伊夫·圣·洛朗临危受命,成为迪奥的继承人,主管Dior服装的设计。迪奥的爱人是的童年好友和合作伙伴Serge Heftler Louiche,这个儒雅的男子让迪奥直到离世都割舍不下,他们生死与共,只要有Serge Heftler Louiche在,迪奥的王国就永远不会倾覆。 
   
  乔治·阿玛尼(1934-) 
  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师之一,乔治奥·阿玛尼品牌的创始人。他在国际时尚界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传奇人物,他设计的作品优雅含蓄,大方简洁,做工考究,集中代表了意大利的时尚风格。他出生在意大利皮亚琴察,学习过医药及摄影,曾进入米兰大学医学院,由于晕血中断了学业。他后来在切瑞蒂任男装设计师。20世纪70年代中期,32岁乔治·阿玛尼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兼合伙人塞尔吉奥·加莱奥蒂,两人坠入爱河,后来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1972年,加莱奥蒂卖掉了自己汽车,辞掉了建筑师的工作,开始全力支持阿玛尼做自己的品牌。1980年以后,阿玛尼在事业上蒸蒸日上,甚至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一时风光无限,但就在此时,阿玛尼痛失爱侣。他变得顽固和孤僻,20多年来不近烟酒,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走到哪里都只说意大利语,没有再找任何男伴。 
   
  伊夫·圣·洛朗 (1936-2008) 
  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法国时装设计界的国宝级人物,曾任Dior首席设计师,法国时尚界的传奇人物,Yves Saint Laurent品牌创始人。他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幼年时便酷爱戏剧,曾设计过舞台布景,同时对素描及绘画有极高的天分,注定会在创作的道路上大放异彩。他17岁时,便被世界知名的时尚杂志《Vogue》发掘,被誉为神童。21岁时因克里斯汀·迪奥过世而继任 Dior 工作室的首席设计师,设计出风靡一时的时装,真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1958年,当时身为Dior女装首席设计的伊夫·圣·洛朗,在一场社交活动认识了皮埃尔·贝尔热,两人一见钟情,并迅速陷入热恋。1962年伊夫·圣·洛朗与同性恋人皮埃尔·贝尔热开始共同创业,从此开始了Yves Saint Laurent品牌的传奇。皮埃尔·贝尔热是Yves Saint Laurent品牌的CEO,虽然他们伟大的爱情到1976年结束,但两人却保持了终生的朋友关系。2008年,他因脑癌逝于巴黎的家中,享年71岁。 
   
  卡尔·拉格菲尔德(1938-) 
  著名设计师,曾任知名时装品牌香奈儿(Chanel)的首席设计师、创意总监,并自创同名时装品牌与意大利时装品牌凡迪(Fendi)。拉格菲尔德是时尚圈内极富明星气质的设计师,个人特色鲜明。不论出席任何场合,他总是一袭黑衣,脑后扎个马尾,手中持着一支来回不停的折扇,脸上挂着一副超级久远的渐层墨镜;他精通德、英、法、日、意大利语,应对各国媒体采访时皆能以流利的语言侃侃而谈。时尚界人称“老佛爷”、“时装界的凯撒大帝”。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而时尚圈的帝王拉格菲尔德身后可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群男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布莱德·克洛宁(Brad Kroenig)和巴普提斯特·贾比考尼(Baptiste Giabiconi),而这两人也无一例外因为老佛爷的偏爱而成为炙手可热的一线男模。 
   
  卡尔文·克雷恩(1942-) 
  当之无愧的全美最具知名度时装设计师,时尚界多面手,CK品牌创始人。他就像电影明星一样,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公主关注的目标,有“纽约第七大道的王子”的称号,还被美国民众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百位名人之一。卡尔文·克雷恩极具商业头脑,还是广告创意方面的高手。卡尔文·克雷恩在1942年生于美国布朗斯区的一个欧洲犹太家庭。他对时装的钟爱,大概跟他祖母是个裁缝不无关系,后读于著名的美国纽约时装学院。卡尔文·克雷恩还是个孩童时,幸运地遇上了Barry Schwarts,后来二人更成为亲密的朋友,一起为终有一天变成非常富有这个共同目标努力奋斗。1968年,卡尔文·克雷恩年积累了丰富的时装经验,便创办了自已的公司,而他的成功也离不开好友的支持。 
   
  乔瓦尼·詹尼·范思哲(1946-1997) 
  是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范思哲品牌的创办人。范思哲帝国的标志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她的头发由一条条蛇组成,发尖是蛇头。她代表着致命的吸引力,她以美貌诱人,见到她的人即刻化为石头,这种震慑力正是范思哲的追求。他于1946 年出生于意大利,母亲是位裁缝,童年的范思哲就喜欢学做裙装以自娱。后来到米兰学习建筑设计,之后他在服装界大展身手。1997年7月15日,他在迈阿密海滩的豪宅前被自己的前男友安德鲁·菲利普·库纳南枪击身亡,库纳南在被警方追捕过程中自杀身亡。 
   
  杜梅尼科·多尔奇(1958-)与 斯蒂芬诺·嘉班纳(1962-) 
  他们是D&G创始人,被誉为时尚界的“双子星”。他们是一对高品位的同性恋情人,将自己的姓氏缔造成以魅力和多元化而著称世界的品牌。他们将意大利精神变成一面旗帜,将其感性而独特的风格推行到全球。杜梅尼科· 多尔奇,1958年8月13日出生于地中海,从小便在其父亲萨维里奥的小服装厂选布料、剪裁、与裁缝。斯蒂芬诺·嘉班纳,1962年11月14日在米兰出生,有威尼斯血统,学习图形设计与绘画。后来,他们在米兰相遇。他们在一家时装店做了两年的助理设计师工作,后来决定开一家自己的设计室。“同性相吸”志同道合是对二人合作和结合的最好注解。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的友好合作,共同分享对巴洛克时期艺术和建筑风格的喜爱,表达与传递一种奇特的、极具个人品味的新理念。1985年,他们将两个人的名字合二为一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他们用带有经典方巾印花的丝绸面料、缤纷的色彩、华美的配饰,打造了Dolce&Gabbana世界。现在二者已经分手,23年的感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无遗憾,但是他们仍然一起合作,爱虽不在,默契犹存。 
   
  当代·时尚 
  约翰·加利亚诺(1960-) 
  他曾是法国著名服装品牌Christian Dior公司的首席设计师,“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大师”是他的专属称谓。他1960年出生于直布罗陀,父亲是英国和意大利的后裔,母亲为西班牙人,内敛的严谨与豪放的热情结合的血统,是约翰·加利亚诺才思的源泉。他是少数几个首先将时装看作艺术,其次才是商业的设计师之一。加里安诺创造性的思想不仅反映在他的设计作品上,同时也反映他个人生活中——作为一名同性恋男子,其装束服饰呈现出他的爱。约翰·加利亚诺2012春夏男装秀被命名为“Big Splash”,意在向描述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与同性恋人感情的纪录电影《池畔恋人的画像》(A Bigger Splash)致敬。 
   
  汤姆·福特(1961-) 
  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时装设计师,在时尚界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他被影星 Rita Wilson称为“世界上最性感的同性恋男人”。他使 Gucci 重新登上世界主流时装舞台。1999年,汤姆·福特将一度濒临破产的Gucci打造成一个市值43亿美元的时尚航母。他将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1964年的小说《单身男子》(A Single Man)搬上银幕,实现了导演梦。福特是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他在大学时经常光临纽约著名俱乐部“Studio 54”。他的恋人是理查德·巴克利,比福特年长约十年,是资深的时尚记者,曾担任《Vogue》杂志男士国际版主编之职(但已因病情而于2005年2月4日辞职)。两人相识于1986年,不久就坠入爱河。三年后同居,那时Richard已经身患癌症,但是两人依然不离不弃。直到现在,依然可以见到两人恩爱的场景。他们度过了漫长的二十多年,经历了巴克利身患绝症后的死里逃生,相濡以沫,情比金坚,很多人都会被这段奇妙的缘分所感动。 
   
  马克·雅克布(1963-) 
  他曾任LV的艺术总监,是Marc Jacobs品牌创始人。1963年生于美国纽约,后来进入著名的设计学府帕森斯深造。他曾获得美国时装界最高荣誉“美国服装设计师协会(CFDA)的最佳设计新秀奖”。他在年轻时经常出入纽约著名俱乐部“Studio 54”。在感情上,他是个甘愿为爱付出一切的人,他曾一度为他的Party男孩Jason Preston头疼不已,十几岁的年龄差距使得两人个性和生活方式上的代沟很深。当时肥胖的Marc俨然是位宅男,而帅气的Jason却热衷于每晚去夜店狂欢。两人在2006年6月宣布分手。次年,瘦身成功的Marc华丽地亮相,一改往日宅男形象。不久,他与Jason高调复合,双双出入各大派对,大秀甜蜜感情和完美身材。同时,在设计方面风格也更为大胆。 
   
  亚历山大·麦昆(1969-2010) 
  是英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英国时尚圈著名的“坏小子”,被认为是英国的时尚教父。麦昆是时尚圈不折不扣的鬼才,他的设计总是妖异出位,充满天马行空的创意,极具戏剧性。麦昆最著名的作品非骷髅丝巾、骷髅衫莫属。他设计的摩天高跟鞋以25厘米创造了鞋款的新高度。他是最年轻的“英国时尚奖”得主,曾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在2000年夏天,麦昆公开自己是同性恋并和他24岁的同性伴侣纪录片导演乔治·弗西斯结婚。他们于伊维萨岛(Ibiza)举行婚礼,场地在名模凯特·摩丝拥有的一艘游艇上。2010年2月



相关文章

最新活动
  • IDLOVES品牌广告
  • 有一枚戒指一生仅能定制一次
  • 毛主席说:团结就是力量
最热款式
  • ID同志钻戒 Pride系列 特别款 50分 H色
  • ID同志钻戒 Pride系列 特别款 100分 J色
  • ID同志钻戒 OnlyYou系列 简约款 100分 J色
  • ID同志钻戒 OnlyYou系列 简约款 50分 H色
  • ID同志男戒 LOVE系列 类cartier经典款
  • ID同志钻戒Constellation经典款(白羊座)50分H色
  • ID同志钻戒 Forever系列 经典款 50分 J色

鉴定机构   |   购买支付   |   收货指南   |   售后服务   |   会员中心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申请合作

同志专属浪漫爱情信物/中国第一且唯一同志戒指品牌/每一枚IDLOVES求婚钻戒均需实名制

中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公安网络110报警服务 | 本网站接受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监督